2020年11月20日14:00分,我院2018级、2019级、2020级研究生利用新华网、人民网、腾讯视频教育频道等网上平台,开展了收看主题为“科学无止境,精神永流传,以科学家精神引领创新之路”的2020年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活动,各位同学按时按点在寝室或实验室观看报告会直播。
报告结合樊锦诗、戚发轫两位专家自身科研实践和学术成长经历并围绕报告会主题展开,着重向青年学子讲授如何自觉践行和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樊锦诗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一生为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弘扬事业做出了许多突出贡献。敦煌莫高窟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历经千百年来自然侵蚀和人为的破坏,文物本体已经十分脆弱,为了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物,并将这些文物的价值发扬光大,樊锦诗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聪明才智。她注重加强文物保护,使敦煌石窟走上科学保护之路;积极谋求敦煌石窟的国际交流合作,开了我国文物保护领域国际合作的先河;注重培养和造就人才,为敦煌石窟文物事业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工作中,她始终坚持贯彻国家“抢救第一、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重视科技在石窟保护中的应用。她带领科研人员,经过艰苦探索和不懈努力,在古遗址的科学保护、科学管理上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路子,把敦煌石窟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让樊锦诗深深地爱上了这片沙漠,爱上了敦煌。如今已82岁的她经历了新中国成立70年和改革开放40年的全过程,她的工作就是为了敦煌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和管理服务的。她说:“过去我们要‘进洞’保护,现在我们要‘出洞’弘扬,要让敦煌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正是这份毅力与决心,这份坚持与忘我,如今的敦煌才得以闻名世界。也正如樊锦诗所说:“守护莫高窟是值得奉献一生的高尚事业,是必然要奉献一生的艰苦事业,也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奉献的永恒事业。”前辈们用一生的行动为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做奉献,我辈应自强,也更应继承勤奋钻研、不计名利、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戚发轫为神舟飞船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事业历经60多年的发展,不仅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还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这就是以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为代表的航天三大精神。戚发轫认为,正是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代代传承,推动着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东方红一号发射到长征五号升空,从北斗全球组网到嫦娥五号蓄势待发,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逐渐成为航天大国。戚发轫说,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航天人对“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遵循,“对比一些国家,我国航天发射成功率较高,就是得益于‘严谨细致’的优良作风。无论做学问还是搞科学工程,要想前进,必须严格。”
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戚发轫感慨万千:“正是在那个年代,我们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它的核心是自力更生。依靠这种精神,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老一辈的科学家用一生的时间专研航天技术,才有了我国如今的航天水平。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有太多太多的资源可以使用,前辈们在艰苦岁月中给我们开辟出了一条条可行的道路,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学习,为祖国的发展而添加自己的一份力呢?
报告会只有短短两个小时时间,同学们也都认真地在寝室或实验室收看着两位专家为我们的讲解报告。通过这次的报告会,我们深深地理解到了“科学无止境,精神永流传”这句话的含义,科学需要创新,不怕苦勇于专研的精神也需要继承。在老一辈的激励下,我们当代研究生应该面向未来,加强自身本领,致力为科学的发展增添自己的一份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