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
首页  >  党委纪委  >  理论学习  >  正文

    十大历史瞬间浓缩长征

    2006-10-25 学院办公室 点击:[]

         长征,生命写就的英雄史诗;长征,人类精神坚定无畏的象征。

        十个历史瞬间,十段永恒传奇,带我们重回70年前的那次伟大远征。

    历史瞬间之一:湘江之战

        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

        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

        此前,已被剥夺军事指挥权两年之久的毛泽东曾建议,中央红军应乘敌人兵力尚未集结的有利时机,迅速渡过湘江,但遭到执行“左”倾错误路线领导人的拒绝。

        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首防线,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

        仅红3军团10团一个团,就挡住了敌人1个师又1个团的兵力。战斗最激烈的30日,团长沈述清牺牲,几个小时后,继任团长杜宗美也阵亡了。

        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然而,掩护主力的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18团被敌人阻断,官兵大部分阵亡。年仅29岁的34师师长陈树湘腹部中弹被俘后,从伤口处扯断肠子,壮烈牺牲……是役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专家点评——

        陈虎(《世界军事》杂志执行总编辑):导致红军在湘江遭受重大损失的原因至少有三:一是明知敌人布下了口袋还往里面钻;二是面对危急军情仍抱着“坛坛罐罐”缓慢前进;三是主力红军到达湘江时,又坚持分兵抵御的错误战法,致使各路红军陷入以少对多、以弱对强的被动境地。湘江之战给予我们最重要的启示就是:一切脱离中国实际的瞎指挥最终都要付出血的代价。

    历史瞬间之二:遵义会议

        湘江血战后,越来越多的红军将士呼唤毛泽东出来领导红军。从湘南通道到黔北黎平,在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的努力下,中央红军最终放弃了到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原黔军师长柏辉章公馆的二层小楼里,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项决定。会后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地位。

        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4年来,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专家点评——

        徐占权(军事科学院长征史专家):遵义会议是我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它的历史贡献在于:开始在全党范围确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的基本原则;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确立正确的领导制度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历史瞬间之三:四渡赤水

        3万∶40万。红军与国民党军在赤水流域的兵力对比,达到了长征以来之最。

        重重困难中,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上演了我军军史上的精彩一幕:一渡赤水,作势北渡长江却回师黔北;二渡赤水,红军回师向东,利用敌人判断红军将要北渡长江的错觉,5天之内,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待蒋介石向川南调集重兵之时,红军已从敌军间隙穿过;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兵锋直指贵阳,趁坐镇贵阳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之际,红军又入云南……

        在100多天的四渡赤水作战中,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1960年,当来访的二战名将蒙哥马利赞誉毛泽东指挥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毛泽东说,四渡赤水才是他自己的得意之笔。

        专家点评——

        徐焰(国防大学教授):四渡赤水之战,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最精彩的军事行动,是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典范。机动灵活的运动战战术,是四渡赤水的精髓所在。红军彻底改变了第五次反“围剿”以来被动挨打的局面,夺取了战略转移中的主动权。

    历史瞬间之四:巧渡金沙江

        1935年4月6日,中央红军威逼贵阳,坐镇贵阳督战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而正当云南孙渡纵队急忙入黔救驾时,红军却反向穿插,乘虚进军云南。

        昆明告急,蒋介石从金沙江防线回撤3个团。滇西北金沙江沿线成了几乎不设防的地带。4月29日,红军虚晃一枪绕过昆明,兵分三路,直扑金沙江。

        5月2日,干部团在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率领下,以昼夜行军100余公里的速度,于次日夺取皎平渡。靠着找到的7条小木船和当地36名各族船工,2万余名红军顺利渡江,跳出了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包围圈。

      专家点评——

        徐占权:巧渡金沙江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历史瞬间之五: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5日至29日,中央红军两次上演长征路上最为精彩的经典之战: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

        横在红军北进路上的大渡河,曾在72年前令太平天国骁将石达开和7000太平军全军覆没。此刻,蒋介石正以10倍于红军的兵力前堵后追,企图重演历史的旧梦。

        5月24日夜,红军先头部队1团突然出现在大渡河安顺场渡口,并夺取1条木船。翌日9时,营长孙继先率领17勇士奇迹般强渡成功。

        然而,水急船少,红军无法迅速渡过。安顺场北320里外的泸定桥成了惟一通道。

        红2师4团于5月29日6时赶到泸定桥。此刻,泸定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16时整,由连长廖大珠等22人组成的突击队,踩着摇晃的索链向对岸冲去,一个队员倒下了,后面的仍奋勇向前……至19时,红4团击溃川军,一举占领泸定城。

      专家点评——

        邓寿明(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专家):成功跨越大渡河可谓中央红军的绝地逢生,红军战胜了敌人,也战胜了自己,完成了一次精神洗礼。而蒋介石关于大渡河的预言破灭,成了战斗和精神上的双重失败者。

    历史瞬间之六:突破腊子口

        1935年9月16日,先行北上的中央红军抵达天险腊子口下,即将跨越拦阻他们的最后天险。

        腊子口位于甘肃迭部东北的铁尺梁下,周围群山耸立,峡道宽仅8米。腊子河从峡口奔涌而出,仅一座1米多宽的木桥可通行。山后,敌人3个团纵深部署,企图堵死红军北上之路。

        9月15日,毛泽东下达了“两天之内拿下腊子口”的命令。

        16日下午,红军先锋红4团向天险发起冲锋。由于峡口太窄,兵力无法展开,从下午攻到半夜,连续十几次冲锋都告失败。

        关键时刻,一个外号叫“云贵川”的苗族战士毛遂自荐,第一个攀上绝壁,把突击队员悄悄带到敌人背后……

        拂晓,红色的战旗插上腊子口,北上通道打开了。

      专家点评——

        徐占权:突破天险腊子口是红军英勇精神和无穷智慧的集中体现。腊子口一打开,全盘棋都走活了。中央红军由此脱离艰难跋涉了4个月之久的雪山草地地区,为随后在陕甘开辟新的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历史瞬间之七:直罗镇大捷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结束二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西北剿总”加紧部署东西南北四条封锁线,企图以3倍于红军的兵力,将中央红军、陕北红军以及先期到达的红25军一起消灭。

        如何站稳脚跟?党中央和毛泽东经过认真分析,决定在陕北富县县城西北方向45公里的直罗镇布下口袋阵。

        1935年11月20日,国民党东北军先头部队第109师在飞机掩护下,进入直罗镇。同时,第106师、111师也进入了直罗镇西北地区。

        21日拂晓,战斗打响。红1军团自北、西北、东北方向,红15军团自南、西南、东南方向,同时发起攻击。至24日上午,红军歼敌一个师又一个团,击毙第109师师长牛元峰,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西北苏区的第三次“围剿”。

        毛泽东说,这一仗“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

      专家点评——

        刘煜(延安革命纪念馆研究员):直罗镇战役的胜利,团结了中央红军和西北红军,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巩固了陕甘、陕北根据地,也使张学良彻底认识到“与红军打仗不好打”,从而与红军达成攻守默契。

    历史瞬间之八:血战独树镇

        历时10个月,转战近万里,最先到达陕北;经历数百场战斗从未失败,长征结束时兵员比出发时不减反增——这就是长征中人数最少、孤军完成长征的红25军。

        1934年11月26日,不足3000人的红25军在河南方城独树镇突然遭到国民党步兵和骑兵4000多人的猛烈攻击。

        当时风雨交加,能见度极低,衣服单薄、手脚冻僵的红军战士立时陷入被动。大多数战士的枪都没能打响——寒冷的天气,早已把枪栓冻结。

        危急时刻,军政治委员吴焕先手持大刀带头冲入敌阵……直至副军长徐海东带领后梯队跑步赶到,才击退强敌突出重围。

      专家点评——

        徐占权:独树镇战斗是红25军在战略转移途中一次极为险恶的战斗,全军的生死存亡在此一举。正是由于军领导在危急时刻身先士卒,才稳住阵地,突出重围,转危为安。这表明,指挥沉着灵活,将士英勇作战是长征中红军屡克强敌的关键。

    历史瞬间之九:激战嘉陵江

        与中央红军的起点相似,红四方面军的长征也是从跨越一条河流开始的。

        1935年初,为了向四川、甘肃边界发展,配合中央红军在云、贵、川的作战,红四方面军发起了强渡嘉陵江战役。

        3月28日晚,担任渡江主攻部队的30军在四川苍溪县塔山湾主渡口强渡,撕开了四川军阀的西岸防守。与此同时,31军、9军也分别在鸳溪口和阆中以北渡口直插嘉陵江西岸。

        4月2日拂晓,攻克川北要隘剑门关的战斗打响。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率部仅用半天时间,就击溃守关敌人3个团,改写了剑门天险从未被正面攻克的历史。

        历时24天的渡江作战,红四方面军控制了东起嘉陵江,西迄北川,南起梓潼,北抵川甘边界纵横各二三百里的广大地区,歼敌1万余人。

      专家点评——

        邓寿明:嘉陵江战役,标志着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战役的胜利,完全冲破了蒋介石和四川军阀对川陕苏区发动的新的围攻,迫使敌人调兵遣将四面防堵,从战略上有力配合了中央红军在川黔边的转战,为两大红军主力在川西北的会师奠定了基础。

    历史瞬间之十:转战乌蒙山

        1935年11月19日,红2、6军团近1.7万人从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6年2月下旬,红2、6军团向安顺地区转移,因敌人已在前方布下重兵,遂改向乌蒙山北麓前进。

        3月2日至29日,红2、6军团在威宁、镇雄、昭通、彝良一带的乌蒙山区进行了千里大迂回,与10倍于己的敌人展开回旋战,并在以则河、得章坝等战斗中,给围追堵截之敌以沉重打击。

        之后,红2、6军团迅速转兵云南,于4月下旬顺利渡过金沙江北上。

      专家点评——

        徐焰:红2、6军团长征时,采取了跃进一段再休整一段的方式,并以灵活的方式迂回打转,途中还大量扩军,因此长征中总体减员较少,长征结束时还有1.1万人。

    上一条:中国共产党党史(9):第九章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下一条:中国共产党党史(3):第三章 在抗日战争烽火中发展壮大

    关闭

Baidu
sogou